RSS1RSS2 加入收藏
股票 必读教材第一步:新手疑惑第二步:开户买股第三步:必要名词第四步:看盘基础第五步:股市常识第六步:炒股书籍第七步:视频学习终极操盘 知识
您当前位置:首页 > 股市新闻

    应对人口老龄化 养老金融准备好了吗

  • 时间:2018-10-24 17:31:44  来源:58gu.com  作者:
  •   养老,需要未雨绸缪。但从近日发布的《中国养老金融发展报告(2018)》(以下简称《报告》)来看养老金融的供给端,似乎并未为“未雨绸缪”准备好,尽管在国家诸多政策连续推动下,银行、基金、保险、信托等行业纷纷进行了积极探索,但从本质上来看,只是在“养老”的旗帜下推出大众化金融产品。

      养老金融发展需行业联手

      在《报告》发布会上,对于养老金融,来自银行、保险、证券业的专家根据各自行业的特点进行了“推荐”,但谈及养老金融体系建设时,三位专家不约而同提出,需要各行业共同推动。

      中国银行(3.68 +1.66%,诊股)业协会秘书长黄润中认为,我国老龄化呈现出“速度超快、规模超大、程度超高”的“三超”特点,但国家、企业、个人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均存在不足。未来,应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按照党中央、国务院设定的一系列发展目标,针对现实和长远问题,推进多主体共同负担养老责任。

      “各金融机构之间应发挥各自的专长,取长补短,共同推动我国养老金融体系建设。”中国保险资产管理业协会执行副会长兼秘书长曹德云表示,从保险业来看,本来就是养老金融和养老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保险机构本身是资产负债匹配管理型机构,在资产端,可通过对养老产业和养老服务业的投资来加强民生建设,在负债端,可通过各类保险产品为国民提供医、养、健等领域的风险保障和服务上的便利。另一方面,保险业资产配置的特性和保险资产配置理念和文化也有助于保险业积极参与到养老金管理之中。

      关于基金业与养老金融的关系,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副会长钟蓉萨表示,二者之间的联系越发密切。今年正式试点的个税递延型养老保险明确基金业参与第三支柱养老金建设就是很好的例证。她指出,各行业应加强合作,一方面,持续开展投资者教育工作;另一方面,以投资者为中心,发行符合养老需求的产品。

      养老金产品数量大幅增加

      从2017年养老金产品投管人情况来看,银行、保险、基金都发挥着各自不可替代的作用,各投管人备案的养老金产品数量都有大幅的增加。

      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21家投管人备案的549只产品中,备案数最多的是国寿养老,为62只;其次是平安养老,为58只;排名并列第三的是泰康资产和华夏基金,均有43只。这四家投管人备案产品占全部备案产品的37.5%。

      从产品发行情况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21家投管人发行养老金产品数量最多的是泰康资产,发行产品数达36只;国寿养老和平安养老并列第二,都发行了35只。这三家投管人发行的养老金产品合计106只,市场占比40%。

      从托管行托管养老金产品情况来看,2017年,工商银行(5.62 +2.74%,诊股)备案产品数和发行产品数增加最多,稳居市场第一,建设银行(7.15 +2.73%,诊股)居市场第二。两家银行共托管了371只养老金产品,遥遥领先于其他托管行,占比67.6%。

      从产品类型来看,截至2017年12月31日,在备案的549只养老金产品中,有157只权益类资产养老金产品(包括133只股票型产品、6只股权型产品、11只优先股型产品和7只股票专项型产品)、356只固定收益类资产养老金产品(包括117只混合型养老金产品、239只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36只流动性资产类养老金产品(即货币型养老金产品)。

      与2016年相比,养老金产品类型呈现两升两降。建信养老金管理公司总裁冯丽英介绍,2017年,不同类型的养老金产品变化很大,“两降”是权益类资产养老金产品的新增备案较2016年的55只减少了26只,混合型养老金产品减少了31只;“两升”是固定收益型养老金产品新增备案数量比上年增加了25只;货币型养老金产品新增的备案数量大幅增加,2017年报备了16只,是2016年的三倍多。

      

  • 点赞
  • 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