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09-23 17:20:48 来源:58gu.com 作者:
-
近期,在稳投资系列政策信号加强的同时,多路资金也开始密集涌入为基建投资“输血”。其中,专项债在最近一个多月发行超过6000亿,多家银行公开表态称要重点支持基建项目……财政货币政策双双发力护航稳投资,民间资本也开启了万亿空间,系列吸引社会资本新政还将密集落地。专家表示,稳定基建投资关键还是要依靠财政资金、金融资本等撬动更多的民间资本进行投入。
补资金缺口政策信号加强
今年以来,在我国集中清理PPP项目库、严控地方政府债务、继续推进金融去杠杆的背景下,到位资金不足、后续融资难也成为掣肘投资增速的因素之一。
“今年以来,尽管贷款余额增长了12.7%,但社会融资环境总体趋紧,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增速比上年同期回落了3个百分点,导致投资资金有所不足。”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高玉伟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例如一季度,我国投资到位资金比上年减少0.1%。其中,占比65%左右的自筹资金同比减少0.6%,占比约11%的贷款同比减少5.3%。
近期,在稳投资系列政策信号加强的同时,政策层面也接连就建设资金情况作出部署安排。9月1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强调,引导金融机构支持补短板项目建设,地方政府要将专项债券已筹资金加快落实到补短板项目。有序推进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项目,积极吸引民间资本参与建设。
银行配套资金一直是支持基建领域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近期,监管部门再次强调金融机构要加强对重要在建项目的资金支持。中国银保监会日前召开的银行保险监管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强调,优化对重点领域的银行和保险服务,对关系国计民生的在建项目加强资金保障,防止因资金断供形成“半拉子”工程。
值得注意的是,货币政策也将在“护航”基建投资方面发挥一定作用。央行在此前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强调,稳健的货币政策要保持中性、松紧适度,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根据形势变化预调微调,注重稳定和引导预期,强化政策统筹协调,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高质量发展营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专项债及银行资金将驰援基建
在政策助推下,地方政府专项债正全面提速。数据显示,今年8月至9月中旬,在一个半月时间内,新增专项债发行已超6000亿元。其中,9月发行已超2000亿元。
今年全年新增专项债额度为1.35万亿元,“按照财政部文件,各地至9月底累计完成新增专项债券发行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80%,即到9月底前需发行1.08万亿。那么,9月全月发行规模应超过5000亿元。”中国国际期货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员汤林闽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从已发行专项债来看,募集资金多用于市政建设、交通运输、保障性住房建设安居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领域。
还有专家测算,全年新增专项债中预计将有数千亿“输血”基建,杠杆作用下,预计撬动的投资规模应该超过万亿。
银行配套资金方面,业内人士表示,与此前基建投资资金主要来源于银行表外资金不同,在强监管和防风险的大背景下,此轮资金来源将回归表内信贷。
不少银行也公开表态称要重点支持基建项目。建行行长王祖继表示,“在稳健经营的前提下,在保持经济指标稳中向好的前提下,我们还是要尽量加大信贷投入,支持重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结构调整。”中行行长刘连舸也表示,下半年贷款继续保持平稳适度增长,全力支持基础设施领域补短板,推动高端装备制造、民生消费、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等产业发展,支持京津冀、雄安新区、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港)和海南自贸区建设。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表示,目前市场上流动性不少,但是银行的风险偏好有所下降,在信贷投放时比较谨慎,目前的政策也是着力引导资金流入实体。他同时表示,银行资金在投向基建项目时也要注意把握市场化原则。
中信证券报告称,若松动表内信用创造的资本约束,将提高表内信用创造的速度,从而为基础设施建设提供资金。提高货币乘数的办法中,降准是市场已经预期较为充分的工具。公开信息显示,今年以来,央行已两次降准,共释放了将近1.1万亿资金,而近期又接连进行MLF(中期借贷便利)操作释放流动性。有市场人士预期,央行或在近期再次实施定向降准。
-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