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8-08-19 15:21:37 来源:58gu.com 作者:
-
仅仅隔了不到两个月,在一片违约声中陷入低谷的债市,下半年又出现了回暖迹象,部分品种的发行规模,开始迅速回升。
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7月,债券发行规模合计3.55万亿元,环比虽然下降了约13%,但公司债、中票、短融三个种类,却环比增加了1919亿元,环比增幅接近50%。而在8月份,截至14日的前两周,前述三个种类的发行量,也达到了2065亿元,中票则已接近6月全部发行量。
“监管政策变化、资金面宽松、发行利率下行等因素,是7月份债券发行回升的主要因素。”业内人士称,作为债市主要投资者,目前银行资金充裕。不过,除了国债、国开债等种类,高评级的债券是市场配置的主要种类,配置民企、低评级债的动力仍然不足。
配置低等级债券的意愿不强,主要缘于频发的违约事件。业内人士称,低等级债最大的风险,不是来自信用风险,而是流动性风险。但随着资管执行细则、银行理财新规等监管政策出台, 市场风险偏好提升,低评级主体再融资能力增强,不同主题间的分化可能会缩小。
部分品种发行回暖
中国货币网公告信息显示,8月14日~15日,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已发行了2018年第一期超短融,发行规模为7亿元。而此前的8月15日,富力地产等4家企业也披露了超短融、中票发行情况,只有1家企业取消了发行。
部分企业还基本实现了预期发行目标。公告显示,比亚迪、山西煤炭进出口集团、富通集团,均采用动态调整机制,前两者基础发行规模为10亿元、5亿元,上限为20亿元、10亿元,最终确定的发行规模为15亿元、7亿元,均远超基础发行规模,后者发行规模为3~5亿元,最终确定发行规模为4亿元。
经过6月份的低谷之后,7月的债券发行量就已出现回暖迹象。公开数据显示,2018年7月,债券发行规模合计3.55万亿元,环比下降约5500亿元,降幅约为13%。但公司债、中票、短融等种类的发行,却出现了大幅回升,发行规模明显高于6月份。
根据统计数据,2018年6月份,公司债、中票、短融(含超短融)三个主要种类,发行规模分别为815.56亿元、630亿元、2266亿元,合计约为3814.56亿元。而在7月份,发行规模则为1511.17亿元、1324.55亿元、2898亿元,合计约为5733亿元,比6月多出约1919亿元,环比增幅接近50%。
进入8月份之后,这一情况可能仍将延续。统计数据显示,截至8月14日,上述三类债券发行规模分别为443.61亿元、572.5亿元、1044.5亿元,合计金额约为2065亿元,其中中票已接近6月份全部发行量。
同时,7月份以来,债券发行利率也持续下行。鹏元资信数据称,与6月相比,7月份AA级、AAA级的平均发行利率下行、平均发行利差收窄,AA+级平均发行利率下行,平均发行利差微幅扩大。其中,公司债券最高利率为7.5%,环比下降30个基点;最低发行利率为4.19%,环比下降53个基点。
“监管政策鼓励、资金面宽松,导致的利率下行等因素,应该是7月份债券发行回升的主要原因。”近日,金维资本合伙人、清华大学EMBA教授高滨在科盛集团举办的资管大类资产配置峰会上称,7月中旬,资管新规执行细则、理财新规等陆续出台,银行信用债投资可用于中期借贷便利(MLF)抵押等政策,都对债券发行回暖起到了推动作用。
资金面的宽松,从银行同业存单发行可见一斑。数据显示,7月份,同业存单发行1.21万亿元,净增量为2531亿,发行量较前几个月明显下降,环比下降近45%,而3个月同业存单发行利率当月内也大幅下行逾90个基点,同业存单量价齐跌,反映出7月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
“市场上并不缺钱,上半年的信用违约,主要是期限错配,以及非标收缩,引起的流动性问题导致的。只要一笔非标接不上,就可能引起债券违约。”交银国际研究主管洪灏称,资管细则、理财新规出台后,允许理财投资非标、新产品投资旧资产、非标自主整改等措施,降低了非标收缩带来的违约风险,缓释了债券违约风险。
-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