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07-14 15:47:38 来源:58gu.com 作者:58GU.com小编
- 政策法规:证监会酝酿IPO改革新方案,证监会酝酿IPO改革新方案有哪些呢? 14日有市场消息称,发行制度改革方案预计近期公开征求意见。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机制都可能出现在方案中。业内人士同日在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证监会正在酝酿新一轮制度改革的方案,但何时公开征求意见还不确定。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机制早已在以往新股发行实践中出现过,对资本市场来说已不是“新鲜事”。 这位人士介绍,新一轮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的方向是继续深化以信息披露为中心,淡化持续盈利判断,强化事后监管执法,切实推动各方归位尽责,尤其是要重点加大对欺诈发行、财务造假和虚假披露等违规失职行为惩处力度,从申报时点起,发行人及中介机构即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他认为,作为抑制“三高”发行和首日炒新有效手段,引入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机制很有必要。目前,不管是在制度和技术上,还是在实践中,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机制都已不是“新鲜事”,如在中小板开板时就有8家企业集中上市、在开板时更是28家企业同时挂牌交易。不过,新股供给数量应取决于市场需求情况,如硬性规定必须采取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等机制,将可能使新股供求失去弹性。 新股发行改革必须拿下三高 有经验的歌者都知道,开始演唱前一定要掂量自己的音域,要是开头调门定得过高,进入副歌部分很容易声嘶力竭。A股市场就不乏类似鲁莽的上市公司,一级市场“三高”(高发行价、高、高超募额)出场,到了二级市场就成了强弩之末,难掩跌破发行价、跌破首日价、遭投资者痛骂的尴尬。 人性和经验观察表明,能够忍受股价长期下跌的投资者少,能够扛住短时间投资亏损的多。如果因为发行价格过高而导致投资者长期亏损,最后的结局一定是投资者用脚投票,融资功能丧失,投资者和融资者双输。因此,要重振市场信心,就必须遏制新股发行“三高”,恢复股价的真实面目。 A股市场“三高”成因非常复杂。首先是中国股市的结构有别于成熟市场,小盘股估值偏高,大盘股估值较低,而成熟市场正好相反,大盘股享受估值溢价。其次是与投资者结构有关系,A股市场个人投资者交易量占比超过85%,交易频率较高,小市值品种受到青睐,而海外成熟市场则是机构投资者占主导。另外,新股的供给并未完全放开,存在宏观上供大于求和微观上供不应求的现象。 提升证券市场投资文化,重构市场估值体系,促进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向合理区间回归,可以从改变新股的供求关系入手。“打包发行、集中上市”是可行的政策选项。在坚持市场化原则的基础之上,同一时间段集中一批企业发行,发行企业数量增加将会改善新股的稀缺度,平衡投资者与发行人的博弈地位,发行市盈率、发行价和募资额等都会向合理区间靠拢。打包发行的频率和每个批次发行股票的数量,也可以根据市场运行情况适时调整。 考虑到发行人、保荐人和一级市场投资人之间存在的复杂利益关系,在改善新股供求关系的同时,还应该加强对发行定价阶段的配套监管。定价过程必须公开透明,发行价严重偏离公允标准的询价对象,要向社会公示名单,并通过行业自律组织加强管理,发挥社会监督功能。引导发行企业匹配首发募集资金额与经营发展需要,发行价格参考行业估值中枢,为后续的小额再融资提供政策便利。对于在询价和发行承销环节存在的违法违规行为,要加大惩治力度,以维护市场秩序。 之前新股发行“三高”时期,二级市场炒新风气盛行。在新的制度安排下,如果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回归理性,会不会导致二级市场炒新愈演愈烈呢?这个问题值得重视,需要提前做好应对预案。应该继续完善上市首日交易风险控制方面的制度安排,对炒新账户进行分类管理;前几批“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的企业推出之后,如果炒新现象比较严重,可以适度加快推出后续批次,并且增加每个批的数量,调节新股的供求关系。page A股市场在历次阶段,都难以避免扩容恐惧症。以打包发行的方式抑制“三高”,不可避免地会引发市场对扩容的担忧,因此有必要厘清一些认识上的误区。打包发行虽然会增加上市企业的数量,但单个企业的融资额因为发行价降低将有所减少,市场总的融资规模与往年相比并不会出现显著增长。同时,打包发行只是促进发行价格回归的技术安排,目的是为了解决“三高”问题,降低发行价格和发行市盈率,为市场提供货真价实的投资标的,吸引更多增量资金入场。 “打包发行、集中上市”也并非要回到用行政手段干预新股发行定价的老路上去。按质论价是市场规则,价格参差有序才符合市场规律。优质企业理应获得高市盈率和高发行价,资质平平的企业就要接受低市盈率甚至是发行失败。作为投资者,同样需要提醒自己,参与一级市场新股认购不一定会抢得金蛋;参与二级市场炒新,更应该评估自己的风险承受能力,不要轻易掉进“炒新不败”的误区。 “三高”问题解决好了,新股发行定价合理,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合理回报的空间也就打开了,一二级市场生态失衡、苦乐不均的问题自然也就得到了解决。融资不失道,投资有回报,A股市场就有希望少些尴尬,多些共赢。 以大勇气深化新股发行改革 证监会日前对万福生科造假上市案作出史上最严厉的处罚,相关责任人被移送公安机关,彰显了监管层重拳整治新股发行市场的决心。下一步,如何乘势而上,回应各方关切,以更大勇气和智慧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今日起,本报推出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系列评论,以期凝聚共识,共襄改革。敬请留意。 万福生科造假案的调查、定性和处罚已经结束,相关责任主体收到了现有法律法规尺度内的顶格罚单,显示出监管者净化市场环境的决心,同时也为处理类似造假案件树立了标杆。若干年后回望这张史上最严罚单,也许会发现它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因为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很有可能以此为契机,完成由量到质的惊险一跃。 在中国的证券市场上,新股发行数量与股指涨跌之间的关系,是一桩永远说不清的公案。如果跳出与股指涨跌关系的争论,其实还有更为重要的话题值得讨论,即股市能否设置一套制度,吸引真正优质的公司以公允的价格进入市场,为各类投资者提供获得合理回报的机会,让发行人、投资者、中介机构和监管者各得其所,实现帕累托最优。市场对过往新股发行制度的诟病较多,最为突出的是参与者合谋造假和发行价格失真,所以好的发行制度就是要让造假者无处藏身,让市场发现上市公司的公允价格。货要真,价要实,一个货真价实的市场永远不怕扩容。应该说,经过多轮改革和试错,中国证券市场新股发行的制度安排越来越向这条路靠近。 面对频繁曝出的上市造假问题,中国证监会从去年底开始,对IPO在审企业展开了史无前例的财务核查。慑于核查压力,一些在审企业在自查阶段就主动撤回申请,以避免问题暴露后遭到更加严厉的处罚。在抽查阶段,监管部门又发现部分企业可能存在问题,待查清事实之后,违法违规者也将受到相应处罚。 超常规财务核查初见成效,但也增加了市场运行的成本。即便穷尽有限的监管资源,也无法完全杜绝造假上市的冲动。所以,建立在充分信息披露基础上的事后问责,也是恢复投资者信心的重要方面。从监管部门近日对万福生科案的处罚,可以看出通过严格执法加大违法成本的监管思路。 一个假货无所遁形的新股发行市场,向投资价值靠近了一步。接下来还需要通过制度安排实现一级和二级市场公允定价。新股发行过程中的“三高”现象带来一系列的市场扭曲,包括二级市场估值过高,引起投机行为盛行;发行价格偏高诱发公司造假上市冲动,企业经营初衷;大量超募资金闲置,无法发挥市场配置资源能力。 能否有效遏制新股发行“三高”问题,已成为发行制度改革成败的关键。解决这一问题有很多的政策选项,其中,“打包发行、集中上市”的可操作性较强。page 物以稀为贵,新股在一级市场获得畸高的发行价,是因为从微观上来看新股仍是稀缺资源,如果能够在遵循市场化配置的基础之上,同一时间段内集中推出一批企业发行新股,通过加大供给来改善一级市场的供求关系,提高投资者在市场中的博弈地位,发行市盈率和发行价格自然会有下降空间。 一级市场发行价格回落,将为二级市场提供价格空间,二级市场投资者获得了更多投资机会,这对聚拢市场人气、活跃市场气氛将有正面作用。考虑到中国证券市场炒新陋习难改,也需要防范新股上市后可能出现的恶意炒作。可以视情况加快推出后续发行批次,或在后续批次中增加发行股票的数量,以分流二级市场的炒新资金。 随着创业板平稳运行近4年之后,原本为稳妥推出创业板的一些规则标准逐步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求,一些矛盾也逐步暴露出来。需要深化改革,完善原有的一些发行上市标准。比如放开对创业板发行上市的行业限制,盈利增长要求也可以考虑区分企业规模的差异,处于成熟阶段的企业可以允许业绩的合理波动。 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做好各项技术准备,也需要各界群策群力,凝聚更大共识。13亿国人共同编织着美好的中国梦,证券市场将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重要载体,成熟完善的证券市场需要一套能够择优劣汰的新股发行制度,这套制度可以更好地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振兴证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为中国梦添砖加瓦,深化新股发行制度改革将成为一盘大棋局的胜负手。 任何市场,都不存在绝对的完美主义。任何改革,都不可能一蹴而就,但不容踟蹰不前。新股发行制度改革需要大智慧,更需要接受不够完美的勇气。日拱一卒,终有所成。 更多关于股票政策法规的相关知识请关注www.58gu.com。
-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