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役前夕,这名老兵很“平静”

发布时间:2024-04-26 16:03:57 来源: sp20240426

上图:杨洋为连队“扎根石”描红。刘乙举摄

上图:杨洋为连队“扎根石”描红。刘乙举摄

清晨6:30,杨洋准时起床。

穿衣、洗漱,抚平床单上每一条褶皱,掐出军被的每一个棱角……这样的动作,他不知重复了多少次,举手投足间,透着一种“历尽沧桑”的从容。

入伍12年,从懵懂新兵到二级上士,火箭军某旅班长杨洋已是一名不折不扣的老兵。再过几天,他就要脱下身上的军装,正式告别军营。

然而,从他平静的表情和平静的日常里,完全感受不到那种离情别绪。一名战士,马上要离开部队,总该有些“动静”吧,为何他如此“无动于衷”?

列兵任佳文就有这样的疑惑。眼看退役的日子一天天临近了,但杨洋依旧一如往常地工作、训练、学习,好像什么事都没发生一样。这天组织装备维修保养,任佳文终于忍不住问了杨洋一句:“班长,还有几天您就要退役了,为啥还这么淡定呢?”

“或许……”杨洋手上的动作微顿,想了一想如是回答,“是因为军旅12年,没有什么遗憾吧!”

时光回溯到2011年。那年冬月,运兵的卡车刚开出家乡的那座大山,就载着胸戴大红花的杨洋,一头扎进了另一座陌生的大山。“那时候,住的是土坯房,喝的是山泉水,没有手机信号,话机也仅有一部,我感觉每天都像生活在老家的山里一样。”从一座大山走进另一座大山,杨洋在“兵之初”适应得很快,入伍第一年就被评为“优秀士兵”,成了连里公认的“好苗子”。

作为大山里的孩子,杨洋有着大山一样质朴、沉稳的品格,他没有被起步时获得的掌声冲昏头脑,而是深知军旅一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2014年,刚选改下士的杨洋,被派去参加某工程机械操作专业集训,结业时他一举拿下“优秀学员”。一回到单位,新学的专业就派上了大用场。

山里连续下了半个月的大雨,大水冲垮了营区与外界的通道。那段时间,从山坳口到乡镇上,他和百余名战友奋战在抗洪抢险第一线,驾驶挖掘机清除淤堵百余处,操作压路机整修道路10余条……

杨洋最难忘的,是2017年的秋天。当时,部队面临转型,杨洋所在的监控站等多个单位编制缩减,在进退走留面前,杨洋被调整到旅机关工作。

战友们说他“幸运”,殊不知旅党委对杨洋早有考察。真正打动机关的,不仅是他拥有过硬的军事素质和专业能力,更重要的是他对待工作任务极端负责、认真投入的态度。

从军12载,转岗3次,先后担任警卫兵、工程机械操作手和机关参谋,每个岗位都表现出色;参与重点工程建设项目6个、完成各种任务数百次……这就是杨洋说他“军旅12年,没有什么遗憾”的原因。

“那退役回到地方呢?难道他也不担心?”

在笔者的追问之下,机关干部杨展提到了一个细节。就在一个月前,在与杨洋聊起“退役后,将来的路怎么走”的话题时,让他深感意外的是,杨洋没有像以往一些老兵那样出现“退役焦虑”,担心离开部队后难以适应社会。“你猜他怎么说的?”杨展特意卖了一个关子,“他说,‘重回社会打拼,当然会遇到困难,但这十几年在军营、在这座大山里经历的一切磨炼,让我有足够的底气和勇气迎接未来的一切挑战’……”

这就是战友们眼里的杨洋:踏实肯干、意志坚定、从容自信、宠辱不惊。但笔者把这些夸奖的词汇复述给杨洋时,他却浅浅一笑,说道:“如果非要我评价自己,我觉得我的整个军旅生涯其实就做到了一点,那就是‘懂得珍惜’。”

是啊,因为懂得珍惜,当兵12年的每一天,他都认真地度过,不让光阴虚掷;因为懂得珍惜,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抓住一切机会锤炼提高自己;因为懂得珍惜,他能够正确看待个人得失,知道如何将个人奋斗融入强军实践,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也因为懂得珍惜,他才能这样平静地度过退役前的最后时光!

当然,杨洋也有不平静的时候。一想到要与这座大山一别或许再难相见,一想到要离开营区里沾着他汗水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他内心也会泛起波澜,他不知道,回到家乡的夜晚,他是否还能与他的这群“老战友”梦里相见……

每每想到这些,杨洋会躲在无人注意的角落里发呆,山一样的汉子,有些心事也像大山一样含蓄沉默。

“班长,退役前的最后几天,你最想做些什么呢?”任佳文问道。

“站好最后一班岗。”杨洋笑着回答。(李映虹)

(责编:彭晓玲、王潇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