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把握习近平文化思想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

发布时间:2024-04-26 11:13:42 来源: sp20240426

  坚持守正创新,是科学理论永葆生机活力的重要“密码”。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将“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作为推进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在守正创新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境界。文化关乎国本、国运,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最需要守正创新的领域。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理论成果,集中体现了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在习近平文化思想指导下,我们党和人民坚定文化自信自强,推动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着眼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我们要坚持以守正认清自我、坚定方向,以创新把握当下、迎接未来,努力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贡献力量。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守正创新的重大成果

  一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人在守正创新中推进马克思主义新发展的历史。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理论,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在百余年不平凡历程中,我们党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必须遵守”,同时又要“写出新的著作,形成新的理论”,以推动马克思主义不断发展为神圣职责,不断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篇章。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提出并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以崭新的思想内容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习近平文化思想正是坚持守正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

  “守正”,就是坚守真理、坚守正道。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体现为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对社会主义文化方向的执着坚守。这一思想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文化理想和价值追求,坚持用唯物史观观察思考文化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历史虚无主义、文化虚无主义;着力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守正”,还体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传承。这一思想提出并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总结提炼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和文化精髓,强调在固本培元、疏源浚流中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筑牢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坚实文化基础,擦亮了中华文明与世界交往的鲜明文化特色。

  “创新”,就是勇于探索、开辟新境。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创新”,体现为其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创造性揭示、对当代中国文化发展实践的创新性引领。这一思想敏锐把握时代的新发展、世情国情的新变化提出的文化新课题,围绕理论武装、舆论宣传、思想道德建设、文化文艺、网络建设和管理、对外宣传工作等文化建设领域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使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守正”与“创新”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坚持“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在立足当下的基础上,融通历史,着眼未来,凝结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为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守正创新精神贯穿习近平文化思想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对于如何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习近平总书记着重强调了三个方面,即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在这里,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其中之一,亦是三者的落脚点所在。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归根到底就是要在守正创新中创造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可以说,守正创新既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一系列原创性成果形成和确立的精神底色,也是贯穿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方方面面的精神特质。

  守正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文化使命的明确强调中。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强烈文化使命意识的政党,始终为着建设中华民族的新文化而不懈奋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反复强调要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守正创新精神内在融嵌于我们所肩负的这一文化使命之中:我们今天所致力繁荣发展的文化,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结合形成的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我们所致力建设的文化强国和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对古老文化和文明的赓续、对优秀传统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只有秉持守正创新精神,我们才能深切理解并自觉肩负起这一新的文化使命,推动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守正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文化道路的坚定不移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内容,“两个结合”亦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必由之路。“两个结合”这一根本路径本身就鲜明体现着守正创新的特质和要求。“结合”筑牢了我们前进道路的根基,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有了更加宏阔深远的历史纵深;“结合”还赋予我们锐意创新的文化空间,让我们掌握了思想和文化主动,能够更加充分自如地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贵资源,探索面向未来的文化创新。

  守正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文化精神的反复阐扬中。守正创新精神是支撑和引领一个文化体系向上向前、蓬勃发展的必备精神特质,是习近平总书记论述文化精神问题时反复提及、着重阐扬的重要内容。回望历史,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蕴含的守正创新精神特质,强调“中华民族是守正创新的民族”,“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从根本上决定了中华民族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进取精神”。立足当下、展望未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守正创新精神的培育弘扬,强调“我提出守正创新,就是强调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必须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赓续历史文脉、谱写当代华章”。这些重要论断从守正创新的角度深刻揭示了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内在根由,为新时代文化精神的培育弘扬提供了重要指引。

  守正创新精神体现在对文化领域各条战线的实践要求中。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一个系统完整的科学体系。坚持守正创新不仅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其重要工作方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对文化建设来说,守正才能不迷失自我、不迷失方向,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突出强调了坚持守正创新的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领导推动文化建设具体领域工作时,反复强调守正创新的原则和要求,如强调新时代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稳中求进、守正创新”,寄望文艺工作者“把握传承和创新的关系,学古不泥古、破法不悖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文艺创新的重要源泉”,叮嘱文化产业从业者“牢牢把握正确导向,坚持守正创新,确保文化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要求外宣工作者“把握时代大势,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守正创新,加快融合发展”,等等。可以说,守正创新精神贯穿于新时代党部署推动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

  守正创新是新时代文化建设实践的鲜明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理论的飞跃不是体现在词句的标新立异上,也不是体现在逻辑的自洽自证上,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回答实践问题、引领实践发展上。”作为守正创新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文化思想在指导新时代文化发展过程中,将守正创新的精神特质融注于文化实践方方面面,引领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魂脉,在正本清源中谱写意识形态工作新篇章。意识形态决定文化的性质和方向,事关党和国家前途命运。同时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面临着新的形势要求,需要在守正创新中着力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和引领力。在实践中,我们党确立并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坚持以“两个结合”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以丰富多样的形式、路径、方法推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坚定捍卫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全面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推动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守牢互联网这个意识形态斗争的主阵地、主战场、最前沿,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坚持问题导向,回应时代呼唤,加快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在立破并举、激浊扬清的不懈努力中,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发生全局性、根本性转变,全社会凝聚力和向心力极大提升,有效巩固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在推陈出新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以强烈的历史担当大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发展带来的新技术、新手段守护文明根脉,着力焕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开展党史学习教育和“四史”教育,创新开展纪念活动,表彰国家功勋,赓续红色基因与红色血脉;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引导文艺工作者以生动笔触反映时代之变、中国之进、人民之呼,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着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系列举措着力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贯通起来,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全党全国人民文化自信明显增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了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

  坚守人类文明发展正道,在交流互鉴中展现中华文明新形象。“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为我们在守正创新中做好文化交流、文明互鉴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我们党致力于为世界谋大同,顺应人类文明演进大势,立足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出并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把自己在文化创新创造中取得的成果奉献给世界;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加快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拓展文明交流互鉴途径,借助“一带一路”等公共产品加强国际人文交流,举办冬奥会、亚运会等体育文化盛事,为世界文化交流互鉴提供广阔舞台。当前我国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影响力明显提升,中国智慧、中国主张、中国精神在世界上广泛传播,为越来越多的人理解、尊重和分享,为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

  守正创新是创造无愧于我们这个新时代新文化的根本法则

  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文化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我们要切实增进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新时代新征程文化建设实践的思想认同和行动自觉,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推动文化建设工作不断展现新气象新作为。

  一是以守正创新精神开拓文化实践。人类的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化实践,是实现文化繁荣发展的基础与前提。要在深刻把握文化变迁的本质规律、坚持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基础上,进一步发扬开拓创新的进取精神和勇于接受新事物的无畏品格,在实践中着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文化实践的新路子、新模式、新方法,持续提升文化凝聚力、增强文化创造力、扩大文化辐射力。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是文化创新的不竭源泉。在守正创新中开拓文化实践,必须始终坚持“与人民同向同行”,牢牢立足人民群众鲜活生动的生产生活实践,大力挖掘蕴藏于广大民众之中的智慧和力量,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活力。

  二是以守正创新精神涵育文化精品。能否生产和创作出优秀的文化作品,是检验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创造能力强弱的重要标尺。涵育文化精品必须深深植根民族文化的丰厚底蕴,不能守历史文脉之“正”,丧失了民族特色,就不可能产生直抵人心的文化力作;同时,优质作品的涵育还要紧紧跟随时代前进的大潮,不能以新的内容、新的形式反映时代发展之“变”,也不可能形成鲜活生动的文化精品。作为新时代的文化工作者,我们要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充分运用新的技术、新的手段激发创意灵感、丰富文化内涵、表达思想情感,精益求精、创新创造,努力形成无愧于民族和时代的优秀作品,使扎根历史文脉、沐浴时代光华的文化之树开出绚丽夺目的花朵。

  三是以守正创新精神发展文化理论。理论源自实践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在与实践的密切互动中开花结果,不断绽放新的蓬勃生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科学系统的思想体系,必将随着实践的逐步深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我们要立足当代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加强习近平文化思想研究阐释工作,深入把握其核心要义、精神实质、丰富内涵、实践要求,深刻阐发这一思想中的原理性理论成果的生成逻辑及内在关联。“马克思主义不排斥一切真理,不管它来自何时、来自哪里,只要是真理性认识,都可以作为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养分。”在守正创新中丰富发展文化理论,还要求我们在牢牢坚持“两个结合”的“守正”前提下,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在“人类知识的总和”中博采众长、辩证取舍,推动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不断丰富和发展。(光明日报)

  (作者:沈壮海 刘水静,均系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编辑:房家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