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就业手册”:拓展就业选择 新职业成就新生活

发布时间:2024-04-25 17:00:38 来源: sp20240425

问诊检查、开单取药、排队代交费、打印病历……早上7点开始,大飞(化名)手里拿着大大小小各种单据,在医院里奔忙起来。

“这种药是一天两次、每次一粒,餐后服用,注意饮食清淡。”28岁的大飞是北京的一名陪诊师,虽然每种药的用法用量在包装盒上都有标记,但大飞还是会把医嘱向患者耐心讲解一遍。

陪诊师大飞为患者细心说明药的用法用量。人民网记者 任妍摄

陪诊师大飞为患者细心说明药的用法用量。人民网记者 任妍摄

徘徊在电子仪器前的老人、到处问路的外地患者,以及独自看病的年轻人……近年来,以陪诊师为代表的新职业回应了社会新需求,为劳动者提供了更丰富的职业选择。

就业事关千家万户安定幸福。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更加突出就业优先导向,确保重点群体就业稳定。当前,新职业新岗位正成为就业“蓄水池”,多元业态拓宽了职业选择,成就了百态人生。

码农转型陪诊师 另辟新径灵活就业

“您已接单成功!”这两天,大飞再次踏上了陪同协助就诊的路上。大飞告诉记者,对于异地来京的患者或是行动不便的老人来说,流程不熟悉、家人不在身边,去趟医院绝非易事。

“之前做了6年程序员,以前上班都需要坐班,目前主要对接企业集团和自媒体获客陪诊,相比之下可以自己安排时间,更灵活自由。”从程序员转行做陪诊师的这一年多来,大飞明显感觉到陪诊需求在增加,几乎每天能接到订单。

在他看来,随着老龄化现象日益严重,陪诊服务也会成为刚需,既能更好满足子女照顾老人就医的需求,对自己而言,成功转型到新兴行业,也找到了新的发展机会。

陪诊师大飞陪同来京就诊的患者在医院问诊。人民网记者 任妍摄

陪诊师大飞陪同来京就诊的患者在医院问诊。人民网记者 任妍摄

“陪诊师不仅有‘温情’,更重要的是‘安心’。正是‘温情’与‘安心’,才有了它的市场。”大飞说,自己的日常工作就是用最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就医手续,除了取送病例、排队取药、代问诊等服务,安抚患者心情、检查前注意事项等人文关怀也是工作一部分。

大飞的背后,是中国庞大的灵活就业市场。外卖员、网约车司机、主播……互联网加持下催生的灵活就业岗位越来越多,让更多人有了就业新选择。

从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及“新就业形态”的概念,到党的二十大报告要求“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关爱逐步落地。

2023年2月,人社部发布《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合同和书面协议订立指引(试行)》,明确将职业伤害保障制度写入文件,解决新就业群体的职业隐忧。此前,2021年7月出台的《关于维护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保障权益的指导意见》,也将新就业群体纳入劳动保障基本公共服务范围。

一技之长“电”亮未来 技能让就业更宽广

“职业技能培训不仅让我找到了人生方向,也改变了我的命运。”张强自信满满地说道。

作为山西省吕梁市高级技工学校电气自动化专业的一名高二学生,张强回忆说,“初中的时候,文化课一直是我的弱项,我对动手能力比较感兴趣。初中毕业之后,就觉得学一门技术也会有一个好的出路。”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自己的钻研与进取,让张强在学校找到了新方向。

张强在安装指示灯盒实训中。高磊磊 摄

张强在安装指示灯盒实训中。高磊磊 摄

就业是民生之基,技能是立身之本。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高技能人才工作,《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政策相继出台,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不断健全,技能人才队伍建设进入“快车道”。

对个人而言,掌握一技之长,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两年多的技校学习生活让张强收获颇丰,他先后获得第三届吕梁市职业技能大赛和第四届山西省职业技能大赛的冠军、第二届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的入场券。

“技能大赛改变了我的人生,它让我有了价值感,同时也得到更多认可和尊重。”曾经的他,苦于自己文化课的短板;如今的他,立足实操能力的提升,有了更多选择。至此,张强有了新的人生目标,“我想继续好好上学,考大学,参加更高规格的比赛。”

千工易寻,一技难求。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到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制定出台《关于健全完善新时代技能人才职业技能等级制度的意见(试行)》,再到《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技能中国行动”深入实施……一系列有力举措,为技能人才成长创造了良好条件,也激励了更多人走技能报国之路。

“乐道传遗”的少年郎 直播捏面人成“网红”

“在许多人眼中,捏面人不是一项热门的职业。但我觉得,身为非遗传承人,就应该把职业、责任、爱好结合起来,坚守下去。”今年27岁的郎佳子彧,毕业于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郎派面塑艺术的第三代传承人,也是一位活跃在短视频平台的“网红”短视频创作者。

郎佳子彧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更多人关注并喜欢捏面人。受访者供图

郎佳子彧通过短视频直播,让更多人关注并喜欢捏面人。受访者供图

郎佳子彧大学毕业时,父亲不赞成他把捏面人当做职业的选择。“凭你自己的能力可以找到不错的工作,我担心你靠这很难养活自己。”

对于父亲的建议,郎佳子彧有自己的理解,“如果它能变成一个很有保障的职业,有一个更好的创作环境,那问题就都迎刃而解了。”

数字经济下新业态新模式的蓬勃发展,让郎佳子彧看到了机遇。毕业后,郎佳子彧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通过短视频直播方式吸引更多粉丝了解、喜欢面塑,再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探索手艺人变现的通道。

在互联网平台,像他这样的“新市井匠人”还有很多,根据58同城对青年就业的观察,新职业里蕴藏着时代温度,映射出人们不断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互联网平台持续拓宽居民消费场景的同时,以外卖配送、物流快递、网约车、生活服务、直播类、运营和客服等岗位为代表,已成为吸纳青年群体就业的重要力量。

“数字经济创造新岗位和新职业,增加了大量就业机会。”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劳动经济学院教授杨旭华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数字经济以高新技术为支柱、以智力资源为依托、以创新为核心驱动力,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稳定器”和“加速器”,对就业的创造效应要大于替代效应,在促进就业总量增长、结构优化、质量提升方面有积极意义。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灵活就业、平台就业、组合式劳动、人机协同、自主创业等将成为新的就业趋势。(实习生王焱茹对本文亦有贡献。)

【相关阅读】

翻开“减税账本”:税费负担减少了 创新动能更足了

(责编:罗知之、吕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