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2015-07-14 15:40:47 来源:58gu.com 作者:58GU.com小编
-
眼下,分置改革已进入“批发”阶段,动辄几十家公司一起进入股改程序,当年对国有股全流通“谈虎色变”的情形,早已被各地、各公司积极参与改革的热情、争先恐后的精神所替代。这足见管理层驾驭市场之“举重若轻”的功力。
在我们这个尚不成熟的证券市场,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千差万别,但奇怪的是,上市公司在支付对价方面,却能够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这种股改“齐步走”的情况,未免容易产生出一些尴尬。
首先,控股比例小的上市公司会感到尴尬。目前,“10送3”的对价水平几乎成了股改方案的基准。因此,那些控股比例小的上市公司便陷于两难境地,为了股改方案顺利获得通过,只好十分不情愿地在接近“10送3”的范围内精打细算,在小数点后面做做文章,尽量使自己的控股比例不至于减少过多;或者承诺在一定情况下增持股份;或者延长流通期限……绩优公司或者还有可能补充流通一点现金,而绩差公司本身捉襟见肘,再难找出其他良方。
其次,市场投资理念遇到了尴尬。对价作为给流通股股东的补偿,理论上应该是补偿的多少和公司业绩好坏成正比,可是股改“齐步走”现象却使投资理念面临尴尬。一方面持有绩差股也能够得到几乎相同的送股数,而且出售时还有价格优势;另一方面持有绩优股却得不到更多补偿。绩优股本来理应是投资者的所爱,但投资绩优、绩差股至少在补偿方面看不出有何区别。
“鼓励创新、方法多样”本是管理层推动股改的良好初衷,然而“齐步走”现象却使管理层的愿望面临尴尬。这较试点期间而言已经是一种退步,即使加上一点什么“增持”的承诺,也往往被仅定出所谓的价格上限或者几乎不可能达到的下限所“忽悠”了。管理层期望出现的百花齐放,已经有被曲解的迹象。
看来,股改的过程仍然会充满这样那样的问题,只有通过不断加以引导甚至纠正,才能保证股改沿着正确的轨道,健康顺利地进行。 -
点赞